ps:求月票
徐光启笑了笑接道:“袁公是今年会试的主考官之一。【】”
“这个……学生连个童生都不是,也没资格参加会试啊”杨鹤苦笑道。
徐光启摇头笑道:“你当然没资格参加会试,为师这是告诉你,袁公可以在皇上面前荐贤。”
随即徐光启摆摆手道:“算了,这些事你就别管了,为师把你今天说的话告诉袁公,袁公自然知道怎么做,你知道怎么回事就行了。”
杨鹤轻轻点了点头。
便在这时,刚才那兵丁进来道:“禀大人,番薯已经装车了。”
徐光启点点头:“你带几名士兵帮杨千总送到抚宁县。”
“是。”那兵丁忙道。
待那兵丁出去,杨鹤奇道:“先生,这里就有番薯?”
徐光启笑道:“为师种的番薯本来就是给士兵们吃的,这里有番薯有什么奇怪的。”
杨鹤笑着称是。
说完,杨鹤起身冲徐光启深施一礼:“先生,学生这就回去了,您老保重。”
徐光启笑着点点头:“用心做事。”
杨鹤点点头,回身冲孙元化拱了拱手道:“初阳兄,我在抚宁县恭候大驾。”
孙元化笑道:“等我这边安顿好就过去。”
杨鹤不再多言,把装书的包袱背在身上。
看到包袱旁边的地图,杨鹤心中一动,随即笑道:“先生,您这几幅地图送给学生吧?”
徐光启闻言笑道:“这可是为师好容易才收集到的。”
“正因为不容易收集,学生才跟先生讨要。”杨鹤笑道。
徐光启摇摇头笑道:“你拜师没送东西孝敬为师,反倒跟为师讨要东西,有你这样做学生的么?”
“嘿嘿,学生下次一定好好孝敬先生。”杨鹤笑道。
徐光启闻言大笑。
笑了一会儿,徐光启回身指了指书架道“既然你想要,那就送于你了。这里还有几幅,你一并拿去吧。”
“多谢先生。”杨鹤大喜道。
说罢,疾步来到书架前将几幅地图取出,连同先前徐光启拿出的地图一并收起。
把地图仔细收好。杨鹤躬身施礼道:“学生告辞。”
徐光启微笑着摆了摆手。
从徐光启处走出,杨鹤大为兴奋,此次来通州,可谓满载而归。
拜了徐光启这位大科学家不说,竟然还招了一位火炮制造专家。然后还得到了大批的工匠。
杨鹤拜徐光启为师自然不是想跟徐光启学什么知识,实际上杨鹤更看中的是徐光启的身份。
徐光启是进士出身,还是御史,有这样的老师,再捐监以后,杨鹤就可以完全洗去他武人的身份。
来到明朝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杨鹤已经清醒的意识到武人和文人之间的差距。
大明所有重要的职务全部掌握在文人的手中,武人最多只能做到总兵这一职务,而总兵看似品级显赫,实际上并无大多权力。能管到总兵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至于总兵以下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是个文官,就敢对参将游击这样的高级军官指手画脚,于此可见武人地位之低下。
对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杨鹤虽然看不惯,但是还没有妄想到现在就去改变它,要改变也得等到他有能力的时候。
一个文人的身份其实并不值钱,但是有了这个身份,他才可能站到更高的位置,掌握更多的权力。只有掌握了权力,他才可能改变明朝那些不合理的制度。
经过这段时间的了解,杨鹤发现大明的制度或者说国家的弊病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赋税问题,不合理的税制。超低的税率,令大明的财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第二个方面是土地问题。
根据张fèng奇所说,大明有至少七亿亩耕地,但是从朝廷收上来的赋税推算,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土地是没有缴纳赋税的,这些没有缴纳赋税的土地全部集中在贵族和官绅阶级这些不用缴纳赋税的人的手中。
而贵族和官绅阶级占大明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一百个老百姓当中有一个士绅都算是多的。就是说士绅阶层所占的比例为百分之一。
百分之一的人占据了国家一半以上的耕地,而且这些耕地全部都是良田,百分之九十九的普通老百姓占不到一半的土地,且这些土地大多是下等田,可以想见老百姓怎么可能有好日子过?
第三个方面是吏治问题。
吏治问题并不是指官员贪腐,官员贪腐,历朝历代所在多有,不差大明一家。
大明的吏治问题是由制度造成的,大明的官员管的是人,做事的是吏,官员一门心思的争权夺利,而真正做事的吏员却得不到晋升。得不到晋升,就意味着他们没有任何前途。一群没有前途的人,怎么可能会用心做事?
第四个方面是军队问题。
而军队最大的问题就是主帅全部由文官担任,而文官大多是不懂军事的。
军队是国家的柱石,把军队交给不懂军事的人来指挥,简直就是拿国防大事当儿戏。
虽然文官当中也有像熊廷弼这样懂军事的人,可这样的文官毕竟是少数。
到目前为止,杨鹤知道的懂军事的文官只有熊廷弼一个,剩下的都是不懂军事的。
萨尔浒战役的指挥者是杨镐,沈阳和辽阳战役的指挥者是袁应泰,广宁之战的指挥者是王化贞。这三个文官,每人指挥了一次战役,然后大明三十万部队就没了,整个辽东丧失殆尽。
杨鹤认为大明的皇帝把军队交给文官来统帅,最大的可能是防止武将权力过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导致军阀割据,威胁到皇权。
但是在杨鹤看来,如果武将能把持住军队,不听朝廷或者皇帝的号令,说明朝廷或者皇帝对军队根本没有掌控力。
而要控制军队其实并不难,打仗靠的是后勤,没有军需粮秣,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打仗。所以只要掌握住军需粮秣,下面的将领又怎敢有异动?
另外,士兵当兵是为了拿饷养家,拿谁的饷,给谁打仗。只要朝廷按时给士兵发放军饷,士兵怎会跟随将领对抗朝廷?
所以,朝廷只要掌握住钱粮,下面的将领有敢不听话的么?
这些是杨鹤来到大明以后发现的问题,还有一些问题杨鹤暂时没有发现。
不过杨鹤认为,只要解决了这四个问题,大明就可以起死回生,或者说这个国家就可以起死回生。
而要想解决这四个问题,杨鹤手中必须有权力才行。
而要想拥有权力,绝不是区区一介武人能得到的。
当然,杨鹤也知道,就算他掌握了权力,想革除大明那些弊病仍然是千难万难,但是再难也比造反容易一些,而且造反对国家的破坏实在太大。
虽然后世对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颇多正面评价,但是杨鹤并不认可这些正面的评价。
最简单的一点就是,虽然李自成推翻了大明,但是并未建立起一个新的朝代。
这说明从军事力量来看,他并没有占据多大优势,不然也不会被满清轻易击败。
同时也说明李自成并未完全得到百姓的支持。
如果能得到百姓的支持,李自成也不会败得那么惨,连一点反击的余地都没有。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李自成真的拥有民心,就算一时败给了满清,也会很快东山再起,可事实是,李自成一败之后,便一蹶不振。
李自成没有得到百姓的支持,说明他推行的政令并不合理。
杨鹤记得李自成起义好像有个口号,具体内容杨鹤记不住了,大抵的意思是打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从这个口号来看,李自成及他下面的将领完全不懂怎么养活军队。
不纳粮,就是不用纳税,没有赋税拿什么养兵?难道他手下的士兵都是喝风的么?
如果李自成真的不纳粮,那么他分不分给百姓土地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也不会给手下的士兵以及百姓分地。道理很简单,如果下面的士兵都有了土地,有了安稳的家,谁还跟他玩儿命?
所以从李自成制定了不纳粮的政策以后,就注定他只能破坏,不能生产。为了解决军队的用度,他只能靠抢,抢官府,抢富商,甚至抢老百姓的。
可以想象的到,为了得到粮食补给,李自成所过之处,基本上是蝗虫过境,一扫而光。
为了解决军需,哪怕地方官府投降了,富商百姓投降了,他也得抢,把这些人全部抢成穷光蛋,再让这帮人跟着他抢,而他的部下越多,抢得就越凶。
很显然,李自成制定的不纳粮的政策是非常不妥的。
这等于是把被抢的这些人推到了他的对立面。
虽然被抢的人大部分被逼加入了他的部队,但是这些人对李自成必然是怀恨在心。
我本来过的好好的,你却把我弄成土匪,整日到处流窜抢劫,换谁不恨?
由此可见,李自成和他下面的将领虽然多是穷苦人出身,但是并不了解老百姓的真实想法。
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能吃饱饭,能过安生日子就行了。
只要能维持温饱,老百姓是不会闹事的,哪怕多交点税他们也认了。未完待续。
...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