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节 尽快回去

  

  但这只是理论。

  临清是运河大城不假,在明代号称能媲美扬州、苏杭,虽然有夸张但是活力上绝对不输给任何城市,据统计是大明朝三十个大城市之一。

  可倒霉就倒霉他是运河边上的繁华商贸城市,倒霉就倒霉他位于山东。

  崇祯十五、十六年的满清入寇,受祸害最严重的就是山东,而临清因为富庶,也被清军攻陷,以清军的作战目标,一旦攻下一座城市,无论是人口,还是财物是不可能留下的。

  据当时奏报,战后临清“生员存者三十八人,三行商人存者席明源、汤印、汪有全共七人,大约临民十分推之,有者未足一分。其官衙民舍,尽皆焚毁,至今余烬未灭。两河并街路,尸骸如山若颠,岂能穷数。城垛尽皆拆毁”

  逃过一劫的人丁不到十分之一。

  而原本的临清人口密集,商业繁荣,中说:“总计临城周匝逾三十里,而一城之中,无论南北货财,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

  可以说因满清入寇,被杀死和掳走的人口,有**十万人。就算其中有夸张成分,但是几十万是肯定跑不了的。

  满清几乎将临清这座商业大都市彻底摧毁,满清走后仅仅一年,李自成就开始东征,临清根本就没有恢复元气。

  杨潮进城的时候,其实也看到了,城池非常残破,既没有来得及,也没有余力修复。

  去年中说“卑职看得临清原系漕运咽喉,逆虏……盘踞十六日。杀掳百姓几尽,使我无人可守;推塌城垛一空,使我无险可恃……”

  满洲对大明城池的做法一贯都是。只要攻破后,必然会有一番破坏。这是他们在辽东就养成的习惯,锦州、辽阳等城都是如此,因为他们一开始根本就没想着占领明朝城池,他们只是为了劫掠,抢走了东西,推到城池后,下次来攻城抢劫就更容易了。

  所以临清衙门倾尽全力,也只给杨潮搜刮到了一百来个工匠。都是躲过虏兵的幸运儿,

  而且极其缺少杨潮需要的铁匠,木匠倒是有四十多个,泥瓦匠有四十多个,剩下十来个则比较稀少,比如有三个篾匠,一个箍桶匠,两个烧砖的,最特殊的是还有两个铸钱的。

  询问了一下临清官吏才知道,这烧砖的跟铸钱的并不简单。临清的砖十分有名。

  临清砖“击之有铜声,断之无孔”,是上好的砖。大明朝定为贡砖,修建皇宫、皇陵,城墙都用临清的砖,大明朝在临清设置‘工部营缮分司’,建了两百座砖窑。

  杨潮猜测,临清的砖之所以后,未必是因为临清的砖匠技艺高人一筹,恐怕跟当地的土质有关,就跟景德镇的瓷器好一样。但是这种资源禀赋却让当地的特殊技艺发展起来,经过几百年的积累。临清的砖匠技艺肯定就跟景德镇的烧瓷工匠一样独具一格了。

  铸钱的工匠则是因为崇祯皇帝在临清开设了铸钱局有关,临清沟通南北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又是商贸重镇,因此缺钱的崇祯想尽办法弄钱,中国古代的朝廷经济观念往往很差,不懂得利用经济手段,缺钱的时候往往急功近利,还有什么比铸钱见效更快呢,所以崇祯在临清开设铸钱局,才有了这些铸钱工匠。

  只是烧砖和铸钱杨潮一时也用不上,他没打算在临清呆多久,临清过去的地位确实重要,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经过满清劫掠,这座城市几乎被摧毁了,城内的人丁现在只有两三万,加上马上李自成肯定也会派人来攻打山东,靠这座城市是没有什么防御能力的。

  南边的济宁和更南边的徐州都比临清更有优势,杨潮更倾向于徐州,因为他留在临清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观望一下,他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赶回南方稳定局势,当然如果淮安能够掌握的话,比济宁要更好一些,总之现在的临清实在是没有分量。

  所以杨潮也不打算重开砖窑,也没有时间修复临清的城池。

  接着杨潮又在难民中竟然招募到了三百多个工匠,这里面就有三十多个急需的铁匠了。

  立刻组织人手打造兵器,鸟铳是暂时造不出来了,但是打造一批长枪还是没有问题的。

  跟南方的快马往来不断,金堡南下过去了十天,杨潮对这个人的能力倒是很满意。

  说金堡能力强,倒不如说他战斗力强。

  杨潮发现此人胆子甚大,在淮安对知府路振飞极不客气,怒斥路振飞无君臣礼,明知太子就在临清,竟然不亲自去迎驾,扯着皇太子的虎皮,他占足了道义的优势,就差对淮安府的官员破口大骂了。

  在淮安之前,济宁、徐州等府的官员们早都领教过了,两地都在金堡的逼迫下派出了代表来临清迎接太子,杨潮就是在等淮安的结果,如果淮安短时间内依然观望,杨潮就会带着太子坐镇徐州去了。

  淮安府官员也很困扰,法理上来说,既然皇太子活着,那当然应该皇太子监国,甚至登基的,但是此前大家都以为皇太子死了,刚刚福王才监国,诏书刚刚颁布,很多地方还没有传到,现在改奉太子,肯定会造成混乱,给人以可乘之机。

  而且淮安的文官们,还是想跟南京的文官保持一致,希望南京先讨论出结果后,他们在做决定,此时被金堡这么一逼,顿时是两头不是人。

  同时在王潇和杜守昌的帮助下,金堡在淮安的活动声势很大,跟各路势力宣扬皇太子,亲自保证皇太子确凿无疑是真太子,并且拿出一份份誊抄的崇祯密旨给大家看。

  路振飞为首的官场虽然没有表态,可是其他人物都纷纷的站队了,有相当多商人开始投效。当然他们并没有公开,只是暗中支持一些物资而已,显然这些人依然不敢卷入权力争斗中。他们只想多一条路而已,换句话说。此时暗中支持太子,是给日后留一条路,恐怕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向福王示好呢。

  杨潮很理解这些商人的举动,他不要求这些人立刻跟福王决裂,只要这些人中立就好,他现在是尽可能的减少敌对势力,只要福王老实的将权力交给太子,杨潮相信名正言顺的崇祯皇子压在南京。足可以让东林党跟其他党派不至于内斗过甚。

  除了跟淮安联系,南京也在跟杨潮互通消息。

  赵康继续坐镇南京,将两万去过浙江的民夫组织起来,开始让老金进行训练。

  虽说没有什么战斗力,但这数量还是很唬人的,再加上杨潮的名头,只要南京那些文官一想新江口还有杨潮两万军队,大概也会掂量一下最后斗争的胜负,早作决定的吧。

  赵康也确实是一个红人,各路人马明里暗里跟他联系。

  “太子之事可是当真?”

  史可法再三向赵康确认。

  赵康表态:“我家大人说的。那肯定是真的。”

  赵康虽然说的态度确凿,但是在没有明确认定后,史可法依然拿不定主意。断绝力不够的缺点这次害苦了他,可他依然没有吸取教训,依然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如果皇太子真的南下,那自然是应该迎奉太子的!”

  史可法这点上十分坚决,他就是担心杨潮找人冒充太子,他心里始终对杨潮上次想尽办法北上一事有些警觉,说到底杨潮是一个武将,他不敢保证这时候杨潮不生出二心。

  “赵千总,能不能请杨大人将密旨送回南京。让内阁确认呢?”

  史可法问道,他觉得这是最直接的方法。如果内阁确认无误,自然就该去迎奉太子。

  但是他把事情想简单了。

  赵康笑道:“密旨事关重大。关系太子身份,若路上有失,怕谁都担不起责任。”

  其实就是给了内阁,赵康也不觉得妥当,现在的内阁说起来是福王拉起来的,谁知道他们的立场呢,密旨给了他们,万一他们毁掉会怎样?

  史可法叹了口气,见不到密旨,他就不能确信,不能确信他就无法决断。

  除了史可法,东林党也暗中联系赵康,希望通过赵康让杨潮尽快回京,钱谦益甚至私下表示东林党全力支持太子登基。

  另外还有镇守太监韩赞周,锦衣卫指挥使冯可宗等权力人物支持太子。

  只是此时四镇总兵,兵部尚书马士英态度暧昧,正是他们的鼎力支持福王才上位,要是换一个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恐怕不被打压,也不会被重用了。

  总之文官中,跟福王有新仇旧恨的东林党是支持太子,或者说支持杨潮的,但是偏稳重的其他文官还在观望,大多是希望看到密旨后定夺。

  真正的阻碍是手握重兵的马士英和四镇总兵。

  当然这些反对势力也有派人跟赵康联系,只是没有表态,算是给他们留一条后路。

  马士英通过自己的妹夫,也就是跟杨潮关系密切的杨文骢暗中联系过赵康一次,没有表态只是探听太子真实与否。

  四镇总兵中一开始支持东林党,最后转而支持福王的山东总兵刘泽清也派出代表,表示他一直对杨潮这样的猛将十分敬仰。

  其他三镇完全没有跟赵康联系,怎么看他们都已经绑定在了福王一系上。

  除了东林党外,还有人让赵康想办法通知杨潮赶快回来,而这个势力最不好得罪,因为这股势力是杨潮的父母,母亲嚷嚷着让杨潮赶紧回南京,别在北方待着了,而且还说,让杨潮回来立刻成亲。

  ...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回到明末当军阀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