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坤回来后,他所部在湄公河吃了两年苦的四千人,统统官升一级,扩充到五万兵力,宋坤升为总兵,成为杨潮手下第十个总兵。
同时杨潮联系郑氏,又给湄公河殖民地送去了三万人,并且选拔了一批官员,为首的就是黄冲的儿子黄元,杨潮认为黄冲在哪里经营了两年多,他儿子去了更容易融入进去。
于是黄元就成了湄公河第一任总督。
而随着这一批官员的委派,殖民地才算是正式开张,这也是杨潮计划中的第三年,需要殖民地自给自足的一年,过了今年,杨潮就不打算哺育这里了,他们得**运作起来。
阳春三月。
距离去年的大战已经过去了四个月,杨潮军队扩充到了八十万,除了新任总兵宋坤统领五万人,炮兵总兵胡全统领三万人之外,其他各个总兵的兵力都超过了五万人,尤其是山东的李五六和归德的王璞,两人各自统领了十五万大军,赵康的骑兵也稍微扩充,拥有骑兵六万。
山东部署了三十六万大军,还有郑永旺八万大军防守fèng阳等府,孙长福六万人坐镇淮扬两府,江北总兵力达到了五十万。
江南兵力虽然只有三十万,但也足够压倒洪承畴了。
因此杨潮觉得该到了发动攻势的时候。
宋坤急着求战,但是杨潮觉得他手下新兵太多,而且从湄公河回来,已经两年没有跟清军作战了,担心他无法适应如今的新兵,于是让他替换许多男防守浙江和赣南,以许多男为主力跨海攻击广东,与谢飞一起向广东洪承畴部发起总攻击。
以收复广东为标志,杨潮打算决定开始对满清的反攻阶段,暂时无力攻占重兵把守的满清心腹北直隶,那么就从四周开始。逐步剪除羽翼,而广东首当其冲,比身居江西侧翼的产量中心湖广还要重要,因为这里算是杨潮统治区的后方。拿下这里后,就可以一直到海都没有威胁了。
只可惜杨潮没法亲自参与这反攻的第一战,因为杨潮的第二轮的改革开始了。
第一步改革算是军事改革,从一开始就在做,树立纪律。正规训练,军事上已经步入正轨,现在的军队完全就是一架复杂的机器,只要不断了她的供应,她会一直运转下去,直到将所有的敌人碾碎。
第二步算是经济改革,以建立银行,用银票替代铜钱,清丈田亩,向地主征税。以及收商税为核心。第二步也算圆满的完成了,银票完全取代了铜钱,并且大大的促进了流通,并且通过发债券,制造了大量的货币,刺激的商业比过去繁荣多了。因此商税也飞速增长,已经占据了将近三成的政府财政,不过比起宋代时候一度超过五成,甚至曾达到过七成的比重还差得很远。
第三步是吏治改革,以提高官吏俸禄。加大反腐力度,派遣监督人员严格执法为核心,目前的效果也初有成效,虽然每个月都发生官员被查出来**而抄家的情况。但是相比过去无官不贪的情况要好了太多了,老百姓是交口称赞,就连对杨潮越来越不满的缙绅阶层也不得不承认吏治为之一新。
这三步走完,算是完成了第一轮改革。
接下来是杨潮的第二轮改革,第二轮改革是深化改革阶段,从现在起。杨潮要分三步,同样用三年时间,完成以下目标:
第一步,彻底组建一个完善高效的强力政府。
第二步,彻底的改革过时的经济制度和方式。
第三步,彻底的改变大明朝的教育科举制度。
这一轮改革比上一轮少了一项军事内容,因为军事制度上,目前看来是成功的,不需要进行革新,只需要进行小的修修补补与时俱进即可,所以重点就是政治和经济改革。
要打造一个强力的政府,可不是简单的像过去那样,用吏员当官,维持稳定,而是要打造一个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政治机构,通过这个机构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的将整个国家的力量聚集到一起来。
选锋先选将,政治跟军事相通,最重要的还是人。
对此杨潮打算大开科举之门,军队中的读书人有一万多,刨除那些勉强识字,还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的士兵,依然有接近一万的高级知识分子,就在这些人中间选拔官员。
科举的内容采取分科制度,分刑律账务兵法三科,为从州县一级的刑科户科和兵科选取官员。
至于更高级的官员,杨潮不打算直接采用科举方式选拔,杨潮一直认为直接将一个文字能力很强的文人推到中央级的官员任上,是一种很扯淡和不负责的制度,一个书生,只因为八股文做的后,道德颂歌唱的好,没有任何实际经验,就能当官?
所以杨潮决定,所有的官员,都得从州县一级做起,而且不能像以前那样,实际工作都由吏员和师爷操办,当官的只是把控,杨潮之所以考实学,就是希望选拔出一批懂行的人物来,让内行领导内行,显然更如何管理学。
这些通过科举进入州县等基层职位的官员们,之后会进行严格的考成法,每三年一考,政绩卓著的才可以升官,政绩太差,风评不佳的,还可能会被罢免。至于考成法的内容,当然跟各自的专业挂钩,户科的就看征税工作如何,兵科的则看征兵训练工作,刑科吗当然要看当地的治安情况,包括犯罪率和结案率。
但是大明官府分为六部,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都是这一套制度,应该来说还是比较全面的,杨潮通过科考考量出刑科户科和兵科,还有礼科吏科以及工科没有进行科举选拔,这三科的官员自然另有选拔方法。
杨潮认为,刑科的律法,户科的财务,和兵科的兵法基本上都可以通过考试来考核,但是吏科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工科的各种技艺能力,以及礼科对礼仪制度和教育的理解,都不太容易通过简单的考试来分出高低。
工科吏科和礼科当然不可或缺,不过杨潮打算选拔社会人才。
工科不用说,这个职位最重要的是大型工程的管理和设计能力,比如如何设计和管理修建一条运河,修建一座港口等等。
显然像白磊那样的拥有管理数万人进行工程建设的大匠头非常合适,他或许四书五经读的没有文人精通,或许道德文章做的没有那么华丽,但是这种管理大型项目的能力,比文章更有价值。
所以杨潮心中已经有人选了,建设了新江口码头,管理南京城恢复建设工作的白匠头,显然就是一个最佳人选,当然为求公平起见,还是要进行全社会招募,同时进行考试的。
吏科是选拔人才的,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最合适的是那些管理成百上千伙计,纵横天下的大掌柜合适,当然也可能是东家,这些人手里掌握着庞大的产业,拥有几十上百座店铺,如何选拔人才,自然是重中之重,最为合适。
所以杨潮打算向这些掌柜的和直接参与管理的东家发出邀请,邀请他们参与吏科科举,只要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并且曾经有管理过数量庞大的人员的,都可以参加科举,当然底线是一百个人,少于一百个人没有参与的资格。
礼科呢,大明朝的礼科比较奇怪,他主要任务有三种,第一种是掌控各种礼仪制度,比如皇家的丧葬等事,比如皇帝的登基,祭祀天地等等,可是他还兼顾着管理各级学校,科举考试的权力,最后则是负责接待外宾,出使藩国。
掌控礼仪制度这点还很后理解,很符合这个部门的名称,管理教育机构和考试,就有些牛头不对马嘴了,兼顾外交更是有种乱点鸳鸯谱的样子,但是如果了解古人的观念,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对古代国家来说,“礼”这个字代表的,可不仅仅是礼貌,而是大的礼仪,或者说叫做制度,从组织丧葬仪式,到组织国家运作,儒家都归于礼仪制度中,而教育是为国选拔人才,是管理国家的最重要内容,归于礼部没有什么奇怪。而且对于国家来说,科举考试牵扯到千万人的命运,甚至国家的命运,这种考试的重要性,不低于举行祭天的仪式。
至于监管外交,这就是儒家对外交的理解问题了,对他们来说,对外交往最重要的是,不要有辱国体,至于会不会损失利益那只是其次,所以必须派这些懂得礼仪的大臣出使,让番邦见识见识什么是华夏礼仪。
但是针对礼部的考试就有些困难了,而且杨潮也不想真的把外交部,这个后世最重要的部门交给一群老夫子,杨潮认为中国最适合做外交官的,是懂得兵法韬略的纵横家,而不是满口礼仪的儒家夫子。
因此礼部的选拔,只需要考虑教育一项,反正孔子在后世就是老师的代表,他最大的贡献也正是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那些理想化的施政纲领。
于是杨潮的礼科考试,就只向各个教书先生开放,这些教书先生一般都是多次科举不中的秀才,一边教书为生,一边默默努力。八股文章这些人可能做的不是太好,但是教书经验吗,还是有一些的,尽管也没有多么出彩,就是给童子开蒙等,但总好过什么经验都没有的人。未完待续。
...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