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道:“你们要搞清楚,自打我奉诏东征起,机器局的差事就交给你了。陛下的御札还在我这,要不要我取出来给你们温习一下。”
宁士钊道:“话虽如此,可您如今仍然还是宁州机器局的总管,宁州机器局的事我们不向您回,又该找谁去。”
李默道:“宁州机器局跟军器监已经合二为一,你如今是军器监的少监,上头有监令,有事你找监令回好了,何必一定要揪着我呢。”
宁士钊道:“那位监令是前朝遗留下来的,日常的事回也就回了,但我敢把机器局的秘密跟他说吗?我活腻歪了差不多。”
宁州机器局在李默东征后就移交给宁士钊了,这是宁是勤的意思,当日还特意为此事下过一道御札,此后宁是勤再也没有提及要李默继续管机器局的事,他不提,大总管宁是敬也不曾提,李默当然不会主动去接手,所以才能落个清闲,现在宁士钊找上门来,却没有宁是勤的御札、也没有宁是敬的手札,李默才懒得去管呢。
宁士钊无奈,只得离开,人已经出门了,李默又把他叫回来,叫他把文牍都拿走。
这一幕恰好被姜鸢瞧见,宁士钊走后没多久,姜鸢就飘进李默的书房,说道:“他来这必是受人指使。”李默气哼哼道:“既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喂草。凭什么。”姜鸢抿嘴笑道:“其实你又何必跟他置气,拿到手的东西谁都不肯放,可既然送上门来了,又何必往外推呢。其实人家说的也对,你毕竟还是宁州机器局的总管,机器局的事你不管谁来管呢。”
李默此刻气也消了,问:“那现在怎么办?”
姜鸢笑道:“我请他们去前堂了,机器局的事是公事,你应该在那办。来吧,我的总管大人,让奴婢服侍您更衣。”
国公府的“前朝”中轴线上有三座正殿,第一座殿堂是日常接待客人的地方,谓之客堂,第二座殿堂是国公府举行重大庆典、处置重大事务、迎接重要客人的地方,是为正殿,又名堂屋,第三座殿堂是李默的私人办公室,俗称前堂,用以日常办公和接待一些较为亲密的客人。
至于听松阁,则是他的起居室兼书房,并不方便处理公务。
李默点点头,宁州机器局虽非官署,但办的事也是公事,搁在过去在听松阁办也无所谓,但现在宁州机器局已经跟军器监合并,局里的事自然应该在外面办。宁士钊跑到听松阁来,看似无心其实是揣着坏心思的,一旦他在这接手了,那就坐实了他宁州机器局总管的身份,宁州机器局总管只能管机器局的事,涉及到军器监的地方就无权过问,所以人家名义上是把机器局还给你了,你却只能当半个家,就一个字:郁闷!
姜鸢路上撞见宁士钊后就安排小红领着众人去了前堂,这当然是很合适的。
李默脱下大将军常服,换上总管袍服,重新见宁士钊,正式接管了宁州机器局。
因为宁州机器局已经和军器监合二为一,而军器监监令只是个正四品官,李默现在以从一品车骑大将军的身份行正二品卫府军大将军,再行个正四品监令就显得太掉价了,为了让他名正言顺地为朝廷出力,时隔不久宁是勤就敕令李默判军器监事。甲官批决乙官的文书簿籍谓之判,实际就是代理某官职务,这种代理无须经过吏部补授,皇帝一道敕令即可解决。
原军器监令仍然坐堂,但已无权断事,由军器监的一把手成了被架空的傀儡,不久之后他便外放地方刺史,彻底给李默腾了位置。
闲逛多日之后,李默终于又有了工作,掌管全国军器及军事装备制造,权力很大,地位很高,油水也是杠杠的。
在外人看来,这当然是件舒心的日子,但李默心里很清楚,这是宁是勤给他压担子呢。
历次征战中,新军的表现越来越好,尝到甜头后宁是勤决定把新军的规模扩充到十万人,按照这一计划,今后一段时间内,禁军、内府军、南衙军至少有一半的部队需要改造,军器生产任务骤然加大,而且皇帝对军械改良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李默不得不拿出十分力气来完成这个任务。
宁州机器局主体在宁州,搬迁至长安的难度太大,李默决定在长安另起炉灶再建一个机器局。就选址问题,李默考察过好几个地方,最终相中了前梁神机营附设的军械厂。
这个军械厂虽然残破不堪,但骨架还在,部分厂房和机器修修还能用,麻烦是动力系统,几台老式蒸汽机就像危重哮喘病患者,工作时总是发出令人极度不安的声响。
修复这些蒸汽机不是什么难事,但需要时间,战争说不定就在明天,所以只能留作预备而不能完全依赖。
李默决定从宁州总社制造局那采购几台蒸汽机,总社制造局平均三年能造出一台蒸汽机,平均用两年就得大修一次,比军械厂的这几台老爷机差的不是一点两点。
不仅质量差,价格还高的不像话。
经过讨价还价,李默最终采购了三台,总社那边吭吭哧哧拖了一个月后总算交付了一台,剩余的两台说需要再等两年。
李默以军事需要为名,强行从总社制造局厂房里拆了一台过来,美其名曰“租借”。
抢来的这台机器是从宁州千里迢迢拉过来的,这台史前老爷机虽然破旧,但质量要比总社自己制造的强的多。
动力问题虽然解决了,但生产力这东西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军械生产尤其是热兵器的生产暂时还得依靠宁州方面,至于冷兵器的制造李默倒没有丝毫犹豫,干净彻底地搬迁到了长安。
大夏的军器监完整地继承了前朝遗产,硬件设施很好,人力资源也很充足,所缺的是效率和热情,而改造组织、组织生产却是李默的强项,经过三个月深入骨髓的大改造,军器监所辖六大军械所的生产效率都有了惊喜的飞跃。
李默的计划是两年之内实现全军武器的制式化,将兵器质量提升一个台阶。
至于其他军品生产,核心部分坚持自己制造,非核心部分李默建议兵部采取招标采购的方式,走军民融合之路,利用民力满足军需。
有御史弹劾李默,说他此举存了私心,这是在为他的振武制造局揽生意。这位御史很快被贬出京,因为他不仅触动了李默的利益,也触动了总社的利益,总社一发力,他就滚蛋了。
!!:!!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