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流血的长安

  平和年间发生的最激荡的一件事莫过于太子李卓造反。

  太子因为担心自己被废,听信谗言,居然生出谋逆之心,最终铤而走险,走上了不归路。

  这是官方对此事的解释,更多的是归咎于他的个人品质,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太子李卓之所以铤而走险要干这一票是被一股强大的势力裹胁的结果。

  经历了平和前五年的休养生息后,整个王朝呈现出了安定繁荣的局面,抛荒的土地渐渐被开垦出来。人口在迅速增加,婴儿潮如期出现了,可以预见的是二十年之后,帝国一定会迎来它的第一个繁荣高峰。

  在皇帝持续不断的努力下,庞大的官僚机器已经被引入正轨,而且在可见的时间内会达到消肿和效率两个目标。

  李默当然也清楚,在这个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代,社会精英的出路其实并不多,可供精英们驰骋的新领域尚需慢慢拓展,而且根深蒂固的观念也亟需大的转变,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他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所以作为妥协之道,他设计了庞大的勋爵体系,目的就是用国家的力量把游离于官僚体系之外的社会精英们圈养起来。

  让他们吃好,喝好,有盼头,有尊严,尽可能的避免他们走到王朝的对立面去。

  但现在的问题是大批的功勋贵胄们却在凭借他们的优势的地位和势力在危害整个社会,他们野心勃勃,他们蠢蠢欲动,他们幻想着打破新的社会秩序,破坏皇帝的整盘计划。

  这是李默绝对不能容忍的,他必须反击,而且手段十分酷烈。

  因为上官婕妤告诉李默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女人的感觉是很敏锐的,尤其是在男人的身体状况方面,而且宫里的御医也再三警告李默不能再服用助兴药物,否则必有大害。

  这些御医甘冒如此风险出言谏阻,足可见问题之严重。

  李默已经有了强烈的紧迫感,他要赶在自己彻底垮塌之前扫除帝国长治久安的障碍,他要把这个恶人做到底,绝不推诿给后人。

  皇帝的这种紧迫感反映到具体的施政上就让很多人感觉吃不消了。

  他们先是怨声载道,遭到压制后就开始满腹牢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之后,他们就变得蠢蠢欲动,他们互相勾连,背地里埋怨皇帝埋怨王朝,这种不良情绪一天天的凝结起来之后,终于有一天他们开始结成党派。

  这个过程中皇帝一直冷眼旁观,掌控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就像一个冷酷的猎手,明明猎物就在他的射程范围内,明明可以一击毙命,但他仍然耐心地等待着。

  他的野心变得很大,大到要毕其功于一役,把乱臣贼子们一网打尽。

  然后,太子李卓就出现在他的枪口之下。

  太子是主动跳出来的,甭管他装的有多么无辜,他仍然是自己跳出来的。

  他一定是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已经垮了,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抢班夺权了。

  他怎么可以这样?!

  但李默仍然在等待,他多么希望是自己的判断出了问题冤枉了他的儿子。

  但种种事实一再告诉他,这一切不是他的幻觉,这一切都是真的。

  真实到平和六年的一个秋夜,太子李卓披甲、佩剑走进他的寝殿,他不但惊吓了他的上官爱妃,还把他的皇帝老爹气的吐血。

  是真的吐血,李默从未如此生气过,李卓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副乱臣贼子的嘴脸。

  他公然要求自己退位,

  退位给你,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你配吗?

  皇帝停止吐血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的上官爱妃发出信号。

  收网的信号。

  大收网开始了。

  花旗营的骑兵队奉诏冲入皇宫,他们逮捕了参与叛乱的千秋营的高级军官们,端了参与叛乱的金吾卫军的仗院,又突袭了西京兵马司,接管了整个长安城的城防。

  然后,太子就成了瓮中之鳖。

  他的党羽们噤若寒蝉,竟无一人站出来为太子辩护一句。

  如此戏剧般的结局让李卓欲哭无泪。

  他瘫倒在地,抽搐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皇帝也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的心被伤透了。

  上官婕妤令人将太子带回东宫,他现在还是太子,在诏书未曾下达之前他仍然是太子。

  即便他将来不是太子了,也仍然是皇帝的儿子。

  上官婕妤知道,皇帝是不会拿自己的骨肉开刀的。

  但太子却拒绝离开,他问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会这样?

  心碎的皇帝已无心回应,就由上官婕妤代为训斥。

  上官婕妤怒斥了太子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后,语重心长地代皇帝教诲道:“王朝初立,寄生在新朝肌体上的毒瘤肆无忌惮的吮吸着母体的血液,好言相劝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皇帝恐儿孙们为难,故而事先刺破,钻心之痛,岂是常人所能忍受,身为人子,储君,为何就不能体谅为君父者的难处,怎么就落得如此下场?”

  太子闻言嚎啕大哭。

  但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三日后,太子被废。

  三个月后,安南王李轨奉诏回朝,旋即被册立为皇太子。

  在外历练多年的新太子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他干练的一面,但他要收拾的摊子显然烂的不能再烂。

  前太子被废之后,京城一半的勋贵都被打成了逆党,逮捕,拷问,杀戮,自尽,没日没夜的在长安城里上演。

  皇帝像一个杀红了眼的嗜血猛兽,

  他要李轨彻底清算废太子的罪行。

  这意味着长安的血仍然要流下去,太子从岭南来非但未能弥合伤口,反而要变本加厉地戕害开国功臣们。

  终于怎么弄,全在他一年之间。

  这件事上皇帝赋予他全权,随他怎么玩都好。

  李默没有给太子任何指导,但太子是个极聪明的人,皇帝虽然赋予他全权,但他却丝毫不敢滥用,他很快就跟上官婕妤建立了同盟关系,凭借这个特殊途径他能准确把控皇帝的脉搏,所以每件事都能做到顺乎上意,合乎圣心。

  平和初年,李默一共封了张显、冯布、韩江上、周湛、朱克勋五个外姓为郡王。

  受李卓一案牵连,冯布告老回乡,韩江上落马下狱,周湛被降为侯爵,朱克勋忧愤自尽,五郡王只余张显一人,凋零大半。

  纪逡、徐文胜、裴如卿、萧震川、梅华庵、唐百川、孙伯龙、薛士农、詹孝川、赵破阵、李道成、李文喜、郭槐、窦融等十四开国国公在这场大劫难后也损伤大半,只剩下纪逡、徐文胜、孙伯龙、郭槐等四人,其余十人或获罪下狱,或被贬官削爵。

  缪锦林、李道远、豆卢奇、赵是、程十万、李双喜、王雄诞、穆坤、傅南山、王敬尧、赵山大、孙文莱、朱梅森、关德侯、林哥儿、李道奎、张伯驹、范栗、宁买臣等十九位开国郡公中三人被削爵,八人被贬。

  至于宋蕴、李连喜、吕本、吕石、李仲生、杜延、岳宪忠、戴让、陈典、汪竹明、陈河阳、张白露、程泛、孔奋、萧遵、郑重、崔巍、张炳坤、周鸾飞、裴仕等八十四位开国侯则是此次事件的重灾区。

  光自尽和被处死者就有十四人,更有三十多人被削夺爵位贬为庶民。

  甚至内宫中也起了一场风暴,汪竹韵降为美人,昭仪小红畏罪自尽,昭容香纹被打入冷宫,修仪银铃神经失常,整日处于癫狂状态。

  经历此轮打击后,大晋的开国功臣集团彻底凋零。

  而这场把朝堂搞的天翻地覆的大巨变对低层社会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参与废太子谋反的都是高官大僚,功勋名将,普通官员真的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呢。

  所以这场注定被后人抹黑的历史,实际上并没有对新生的王朝造成多大的伤害。

  经济继续发展,社会日渐开放,文化逐渐繁荣,甚至在边疆,帝国的武功也丝毫没有受到损失。继平定辽东高丽人的叛乱后,帝国把他的触角第一次深入辽东以东很远很远的地方,并彻底驯服了桀骜不驯的高丽人。

  而在潮湿闷热的南方,帝国扩张的步伐也没有丝毫停滞,举目之内,但凡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皆归大晋的版图,帝国现在最大的困难不是领土,而是领土太大之后的治理难题。

  西部与吐蕃的战争仍然在继续,帝国的骑兵无法登上吐蕃的国土,因为那里太高远,太荒凉,但吐蕃的骑兵也不敢再觊觎大晋的边城,持续不断的失败让吐蕃人意识到保守谨慎才能活的更加长久。

  他们遣使进京,奉上国书,希望能跟大晋结为兄弟之邦。

  李默暂时答应了下来,他的儿子正在经略西域,暂时需要吐蕃的配合。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宁州江山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