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琅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理想主义情节可能不足,不够热血澎湃,但他更实际,他知道人心是怎么回事,人是猴变的,哪有不贱的。执政者的政策方针,如果不基于人性,而基于虚无缥缈的道德和理想,只会打自己的脸。
现在周琅看到所有人都在积极从商业中获取利益,他并没有像清高之人那样,大叹人心不古,他反而欣喜异常,因为这让他看到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正在形成。国内的情况就是这样,新兴既得利益阶层正在形成,新的商业文化正在出现。
但各种商业模式和商业制度,则远远的走在了前面,本来应该是这些商业阶层和文化催生出来的一些制度,反而是提前创造出来,反过来推动商业阶层和文化的成长。
这些看得见的商业制度,包括征税制,金融市场,都走在商业文化前面。
征税制不断的革新,最近一次革新是三年前,彻底完成了按照实际营业额征税的制度。
要完成这一步是不太容易的,需要政府财政部门打造一个系统的社会管理体系,否则就无法杜绝偷税漏税现象。
现在一家企业纳税,不管是工厂也好,商铺也罢,都必须按照实际营业额纳税。可是各家商铺的账本是他们自己记录的,谁敢保证真实性?为了偷税做假账古今都有。但如果有一个系统的监控体系,会让做假账的难度成几何倍增加。
在一个开始变得发达的商业体系中,但个个体的假账很难做平。因为他总有上下游的产业链,一家商铺进了多少货,卖出去多少货,可以做假账,但很容易查出来,除非他能控制整条产业链,让每一家相关单位都跟他一起做假账。
完成了对所有产业链的构造之后,周琅才完成营业额纳税的制度,不是没有原因的。就是他可以做到对大数据进行基本监管,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来控制偷税漏税现象了。最早的实行领域是农业领域,全国的税赋集中到户部进行对比分析,那个县做了假账一目了然。
后来才推广到商业领域,一开始做假账被查的案例比比皆是,但官府出台了严格而且规范的惩罚措施,一开始就是直接没收经营许可,罚没所有财产的重罚。这些年因此而被抄家的商人没有十万也有八万。甚至这两年有多达数百家的商业公司都因此而被没收许可。
在这种重罚,且没有姑息的情况下,做假账逃税漏税的现象很快就消失了。然后一个个不知廉耻的商人,高调的宣扬自己的诚实品质。这就是诚信社会的真谛,不是人的素质高,而是管理的严格。后世多少跨国公司,在本国遵纪守法,到了监管漏洞多的国家,就肆意妄为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不乏贿赂中国官员的情况,在他们本国,就不会这么做。更有一些金融集团,他们的经理人在本国穿着体面的正装,常年出席各种慈善场合,可在非洲却杀人放火,颠覆政权,掠夺矿产,无恶不作。
这就是人性,趋利,而不趋善!
完成了税收改革之后,中国赋税已经毫无争议的是世界第一,是英国的三倍,高达3500万两黄金,折合英镑18000万英镑。
但英国人口才只有3000万出头,中国人口却已经高达4亿,因此人均税赋其实只有英国的三分之一,一方面是英国的征税能力更强,另一方面是中国的行政管理成本更低。一个小小的英国,要维护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海军基地网络,就得付出这么大。为此英国已经开始征收大量直接税,直接税占总税率的比例已经高达3成以上,而中国依然主要以间接税为主,像遗产税、所得税、地产税这些税种,都没有施行。
可英国人每年6000万英镑的财政收入,却时常入不敷出,政府的债务缓慢增长,中国18000万英镑的财政收入,却能过做到结余。一个是中国的行政支出确实相对较小,皇权不下乡的传统,让中国的官府机构只设置在县一级,深入乡村的管理者,则是那些不拿工资的乡绅,宗族,通过十家牌法等制度,建立起了一套保甲制,周琅不但没有摧毁这套保甲制,反而继续加强。中国的人均官员比例,只有英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行政支出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军费支出少,中国的海军规模是英国的两倍,但财政收入是英国的三倍,谁的军费压力大一目了然。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西以黄金、白银计价的物价水平,早期中国的金银购买力是西方国家的五倍以上,因此中国手工产品显得十分低廉,这些年金银持续的流入,加上大规模开采黄金,中国货币其实一直在缓慢通涨,现在购买力已经大幅度下降,但依然是英国的两倍,而且这个优势一直稳定了好几年,毕竟中国是一个生产大国,大多数商品都能够自产,因此成本更低,理所应当比英国更低,表现在货币购买力上就更高了。
所以三倍英国的财政收入,购买力却是英国的六倍。在这种差距之下,周琅很不理解为什么英国人敢向中国宣战。他也不想费力去揣摩英国人的心思了,在这种程度的优势之下,周琅对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丝毫怀疑。
只是这样一场战争,周琅认为是没有必要去打的,他对英国已经没有任何野心。英国手里最有价值的资产,应该是印度,可是把印度从英国人手里夺过来,周琅没有这个想法。中国的非洲公司一直统治者印度河流域,采取的是轻徭薄赋,配置土地乡绅阶层的中国模式,在这里就没有多少利益。可是英国统治的印度,却可以为中国提供大量的棉花、靛蓝和黄麻等原料。
老实说,英国统治印度,带给中国的利益,比自己统治更有利。因为中国的统治,从来不是一个榨取性的统治。统治的结果也十分明显,非洲公司统治的印度河流域,人口激增,已经增长了两倍,达到了四千万人;英国统治下的印度,人口一直徘徊在一亿八千万左右。中国的统治,虽然财富总量未必增加,但分配相对平均,因此底层百姓更容易养家糊口;英国统治下,则是高度分配不均,且英国人要拿走很大一块,这就导致底层几乎赤贫,别说养家糊口了,动辄就是饥荒连连,仅仅几次饥荒夺取的声明,就有三四千万之多。
英国人榨取的利益,又有相当大一部分,通过贸易成为中国商业阶层的原始资本。所以说,从利益方面考虑,从英国手里夺取印度,有可能还不如让英国人统治这里。
通过上次战争,英国势力已经被压缩在了西非、加拿大和印度,这已经不是一个世界性帝国,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英国,担不起日不落的称号,这样一个英国,周琅已经失去了削弱的心思,可对方始终不死心,一直不愿意看到有比它更强的国家存在,一定要打到最强,这份好胜心值得鼓励,可未免有些自不量力了。
周琅看的透彻,英国人不可能不明白,这个帝国之所以成功,因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比其他国家更深刻,他们不可能看不到总体势力的差距。所以英国一定会找外援,美国只是英国的一个打手而已,他们肯定会找更多,更强的打手。
英国宣战之后,第一时间,周琅就召开了军事会议,商讨对策。军事官员们普遍认为,英国人只是自取其辱罢了。但对这场战争的规模,他们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这种被动接受挑战,似乎是中国人一贯的性格,从古至今都少有主动出击的思想行为,除了战国时期,各国都有清晰的长远战略之外,后世的王朝在跟周边的游牧势力交往中,往往谋求的只是和平,对对方不感兴趣,只希望对方不来进犯就好。除非对方的势力已经对自己构成了强大的威胁,才会在个别有作为的君王时代,发起对周边的长期打击,平时往往都是被动的应对外交的变化。哲学思想中也有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而且被很多人信奉。
改变人的思想真的很难,周琅叹气归叹气,他还得继续主持,他立刻让人评估一下,有可能卷入这场战争的欧洲国家,以及对各国最近的动态进行汇总,编写成一份报告。
重点还是欧洲强国的态度,周琅很肯定,一旦开打,不可能是中国对抗英美西三国,肯定还会有其他列强加入,英国人不可能在没有强大外援的情况下,向中国宣战的。
这将是另一场列强参加的克里米亚战争,甚至比克里米亚战争规模更大,而是一场世界大战!
果然在英国宣战一个兴起之后,欧洲国家先后有所行动,首先就是俄普奥三国,他们再一次联合瓜分了波兰!
波兰能幸存这么些年,靠的不是自己的实力,而是大国之间的平衡,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显然他们能确保其他强国保持中立,这其中法国肯定是反对的,普鲁士和奥地利任何一国的强大,都是对法国的威胁,波兰是一块肥肉,足以让普鲁士和奥地利狠狠的膨胀一圈。
但法国自身的力量,无法对俄普奥三国构成威胁,但法国绝对有能力威胁到普鲁士,甚至普鲁士跟奥地利联合起来,也未必是法国的对手。三国敢于瓜分波兰,只能说他们确信法国不是威胁,要么说服了法国,要么就是得到跟法国一样强大,甚至比法国更强的国家的支持,这个国家除了英国不可能有别人。
也就是说英国人通过出卖波兰,收买了俄普奥三国,这三国都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世界大战中,站在英国一边。
尤其是俄国,他们国力虚弱,但人口很多,軍队很多,如果有充足的财政支持,俄国能发挥出来的力量,比欧洲任何国家都强大,甚至连法国都比不了。
尽量稳住俄国!
这是周琅对外交部门的要求,少一个敌人,英国就少一份力量,这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关系。俄国跟中国的经济联系,是欧洲国家中最紧密的,周琅希望可以拉拢住俄国。
拖住奥地利!
这周琅对奥地利的要求,奥地利在梅特涅的主持下,政策向来油滑,不见兔子不撒鹰,有希望让奥地利在开战初期观望。就好像一战、二战前期的意大利一样。
争取结盟法国!
这是对法国的要求,法国人的利益跟英国冲突大于合作,英国是法国商品在欧洲最大的竞争者,英国是地中海地区阻碍法国扩张的最大敌人,很难找出任何一个方面,是法国离不开英国,需要跟英国保持友好关系的。所以法国是有可能跟中国结盟的。
至于欧洲四强之一的普鲁士王国,鞭长莫及,跟这个国家既没有紧密的经济联系,也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对方会怎么选择,完全无法左右。
外交部署的同时,军事行动已经展开。
战斗首先是在美洲和印度打响的!...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