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节 消耗战时代

  此时战争才过去了六个月,形势接连变化,意外频发。

  最大的意外是,战场突然停滞了下来。

  首先是北线波兰进攻,俄国防守的彼得堡战线,俄军建立了防线之后,善于进行出色机动迂回作战的波兰軍队被挡住了,然后开始成为波兰軍队强攻俄军壁垒,结果不言自明,俄军没有野战中跟波军对抗的能力,但打阵地战的能力还是有的。

  而且一种恐怖的新武器被投入使用,不是大口径钢制大炮,而是一种名叫格林快炮或者加特林机枪的武器投入了使用。

  这款武器是美国人提供的,南北战争时期发明,但性能一直不稳定,战争后期才有少数投入使用,并在美国人的改进下变得实用,开始装备美国联邦軍队,同时开始出口。战争中,双方宗室不吝采购各种武器的。美国人理查·乔登·加特林生意兴隆,先是将机枪卖给了苦于无力阻挡波兰軍队的女沙皇,接着又将机枪卖给了步步后退的康斯坦丁。

  神奇的是,双方都先后挡住了敌人。

  这当然是一种巧合,是筑垒工事挡住了敌人,机枪只是加强了筑垒工事的威力。可老百姓是一种不善于深入思考的动物,就好像大家将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的胜利,归因于针击枪一样,他们认为女沙皇阻挡波兰人,康斯坦丁阻挡乌拉尔军就是因为装备了机枪。

  真正的原因,其实是线膛武器出现后的,长距离精确打击,让防守变得更加有利。以前排队枪毙是为了弥补火力的不足,火力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密集的弹药才能有效的杀伤敌人,因为滑膛枪毫无准确性而言,只能通过密集的火力来弥补,线膛枪让精确打击成为可能,因此排队枪毙战术造成的高杀伤就变得没有必要了。

  可以说是线膛枪代表的技术进步,让战场变得更加残酷,机枪只是加强了火力的线膛枪而已。这种进步是军事技术上的进步,却是人类本身的退步,因为战争的进步,本就对人类这个族群来说,是一场灾难。不过商人才不在乎这种灾难。

  在精明的美国商人加特林的推波助澜下,这种观点影响很大,让机枪一下子名声大噪。各国纷纷购买加特林机关枪,或者购买专利生产,或者直接仿制。

  在大量机枪装备下,双方又都开始防御,挖掘了一道又一道的战壕,就差一个铁丝网,就能出现一战的绞肉绽场景了。

  此时进攻变成了一场灾难。

  乌拉尔軍队在进攻第聂伯河的战役中损失惨重,很快就发现进攻已经无以为继,退却的康斯坦丁挖掘了太多的战壕,假设了太多的机枪,已经完全转入防御,从中俄罗斯高低到第聂伯河沿岸,建立了五道防线,强攻了其中前两道防线之后,乌拉尔军损失了超过30万兵力,赵让只得让部队暂停进攻,转入休整。

  南线的顿涅茨克岭,对顿河后备军来说,也是一道无法突破的天险,尽管只是低矮的丘陵,但在防御工事的防守下,付出多少伤亡都很难打下来,也不得不转入防御。

  这时候奥匈軍队的到来,解了康斯坦丁的燃眉之急,当确实抵挡住了敌军的进攻之后,康斯坦丁决定泛起反攻,他是要做整个俄罗斯的沙皇的,不能割据在乌克兰。反攻初期,康斯坦丁确实得到了一些战果,他迅速将尚未转入防御的乌拉尔军赶到了俄罗斯高地上,但还没有完全占领这片丘陵地带,重新兵临莫斯科,乌拉尔军也学到了堑壕战术,中国人士兵挖掘的战壕比康斯坦丁軍队更密集,结果康斯坦丁的反攻也结束了。

  双方开始寻找和摸索新的战术,以求打破僵局。重炮密集轰炸,步兵集中突击的战术,很快被发明出来,但敌人的防御阵地立刻就进行了改进,一道阵地往往有三道甚至更多道平行的战壕组成,当敌人以巨大的牺牲拿下第一道战壕的时候,发现面前还有两道敌人的战壕,继续突进已经无力,撤退又不甘心。结果就是双方的战壕越来越进,有时候就隔着几百米,甚至几十米对峙,狙击战术也应运而生。

  俄国战场彻底转入相持阶段,开始以消耗武器弹药和人命的消耗战阶段。

  还在进行大规模运动战的,只有南欧战场。

  因为意大利跟奥匈帝国围绕威尼斯地区展开了反复拉锯之后,也很快就学会了堑壕战。

  奥匈帝国看不起意大利是有道理的,在单兵素质,軍队素养和指挥能力上,奥匈軍队确实高过意大利一筹,但这种差距还没有二战时候那么明显,因为这个时代的机动性还没有二战时候那么高。一战时期,意大利軍队虽然没有战胜奥匈軍队,但意大利还是能够在边境地区发动十二次伊松佐河战役,尽管十二次都没能攻破奥匈軍队的防御,可意大利人也没有后退。

  因此在威尼斯争夺上,双方发生了反复的争夺,大炮将一座历史名城彻底摧毁,最终意大利守住了威尼斯城区,因为有法国海军的封锁,让意大利海军可以炮轰这里,而奥匈海军却被迫收缩在阜姆港。

  然后意大利人也找到了堑壕战的奥秘,开始跟奥匈軍队打起了消耗战。

  南欧战场上,巴尔干帝国軍队一直在进攻,主力已经攻占了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南方和东方,配合多布罗加的乌拉尔軍队攻占了摩尔多瓦,并且达成了协议,摩尔多瓦的黑海沿岸地区,割让给多布罗加王国,大部则并入瓦拉几亚公国。

  在多瑙河下游地区,则是保加利亚軍队跟奥匈軍队你来我往,奥匈试图收复西瓦拉几亚,并趁势收复整个瓦拉几亚。保加利亚则试图保住西瓦拉几亚,至于多余的领土他们没兴趣,因为不可能得到,在往北推进,要么是侵入塞尔维亚,要么就是夺取匈牙利王国领土,都没太多可能。

  因此立于守势的保加利亚軍队,也渐渐摸到了堑壕战的法门,开始转入堑壕战。

  瓦拉几亚和希腊联军则在特兰西瓦尼亚高原跟匈牙利人反复争夺,因为有当地跟瓦拉几亚人说同一种语言的特兰西瓦尼亚人的配合,巴尔干帝国軍队在这里甚至没有多少异地作战的感觉,反而到处都是配合他们的游击队,因此一直是以进攻为主。

  但是在年底,因为环境问题以及匈牙利人越来越多的采用防守策略,巴尔干帝**的进攻也趋于停滞。

  这次战争让巴尔干帝国展露锋芒,在单兵素质上,他们确实赶不上奥匈軍队,但却比意大利軍队表现的更高,他们已经超越了欧洲三流的行列,成功挤入了二流,跟奥匈軍队可以一战,仅次于俄军、法军、德军和英军这样的一流軍队。

  虽然单兵素质上比不上奥匈軍队,却能在收复失地这样的情绪激励下,能够保持对匈牙利軍队的压制,在同等规模下,还能保持进攻,这让人非常意外。

  可是冬天之后,巴尔干帝国发现,他们也没有办法进攻了。因为匈牙利人利用冬天,加固和完善了他们的防线,他们的军官从俄国战场上将更先进的堑壕战学了过来。

  1868年,俄国内战引起了欧洲局部混战进行到了第二年。

  双方继续反复争夺,但春季过后,就在也没人愿意进攻了。

  首先是乌拉尔軍队不愿意为俄国继续牺牲了,前前后后已经有50万乌拉尔华人为女沙皇付出了生命,周淳强烈反对没有意义的进攻。

  匈牙利挡住了巴尔干人的猛攻,但反攻的时候,却让对方利用喀尔巴阡山防线大量杀伤匈牙利士兵。他们收复了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却在高原边缘的喀尔巴阡山脉受阻。巴尔干帝国没能攻占整个特兰西瓦尼亚,却夺取了摩尔多瓦。在跟摩尔多瓦地方势力和谈之后,对方自愿加入同一民族的瓦拉几亚公国,而且还为同族国家提供了20多万经历过战斗的老兵。

  保加利亚成功保住了他们在上次战争中得到的承诺,兑现了西瓦拉几亚平原这张空头支票,付出的代价是20万保加利亚士兵的性命。希腊收复了爱奥尼亚群岛,吞并了阿尔巴尼亚。

  双方都不愿意继续疯狂进攻,只是在战场上用远距离的炮战消耗对方的士兵,但成吨的炮弹打下去,也未必能杀死一个躲在战壕里的士兵,反而让各国的消耗空前提高,财富入水一般消耗,各国的债务都几何级数的增长。

  俄国已经先后向中国借了8000万两黄金,折合5亿英镑;巴尔干帝国欠下的债务也高达2亿英镑。意大利借债1亿英镑。波兰支出了3亿英镑。康斯坦丁借的外债最多,他几乎就是靠外债打的这场战争,因此欠了6亿英镑的债务。

  春季双方还相互猛攻,夏季在激烈的炮战中结束,秋天时候,双方连炮都不想打了。

  到了冬天,俾斯麦提出斡旋,希望中英法意希奥波七国,以及俄国的内战双方,在柏林举行和平会议。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