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7章:臣心一片磁针石

  黎利道:“不少!“

  老太监道:“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杀人魔王,只因驱逐大怒,光伏中华,爱惜天下百姓,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便成了天下明君!陛下再看看他儿子,以藩王之位,夺了侄儿的皇位,奴婢小时候听那说书的人说了,说朱棣皇位尚未坐上,就对侄儿的功臣竖起了屠刀,手段其残忍不亚于乃父,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叫人反复劝他归顺,不听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周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草。”成祖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门生,每抓一人,就带到方面前,但方根本无动于衷,头都不抬,最后被诛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听说连他的所有弟子都没放过,开创千古第一的诛十族。

  不仅如此,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

  如方孝孺被灭十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卓敬、黄观、齐泰、黄子澄、王度、卢原质等之死,陛下看看,这手段如何,可就因为这成祖,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上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永乐盛世,皇上是不知那些汉人的书儿是如何写的,盖唐虞三代以来,若汉之高帝,世祖,唐之文皇,宋之tai祖。其宽仁大度,聪明文武,闳远之规,乾刚之用,帝皆兼而有之,是以功烈之盛,前古鲜俪焉!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这评价那个明君能比得上的?可见,这功臣不是杀不得,是杀了后,陛下需要励精图治,再给点好处给那些读书人,不用陛下多说话,那些读书人自会将好话儿往陛下身上放呢?“

  黎利久久不语,老太监的这番话儿算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对于阮家他内心深处是除之而后快,但杀人是痛快,读书人的笔杆子可也不是闹着玩的,谁也不想自己百年后,留下一个乱杀功臣的骂名,可如今看来,诚如这老太监所言,功臣不是不能杀,而是杀了功臣后的励精图治,若能开创盛世王朝,就算是杀了几个臣子又算得了什么,汉人的明君李世民不是杀了自己的亲兄弟,杀了功臣侯君集么,还不是被人称作一代明君,朕不过杀了一个企图谋害朕性命的乱臣贼子罢了,说起来的确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朕是明君还是昏君,可不是几个书生说了算!“

  这一番计较让黎利豁然开朗,冲着老太监道:“公公今日这番话让朕受教了,朕开创盛世的第一功算是公公的!”

  老太监忙称不敢。

  黎利道:“你不敢也敢了!”说完,神色为之一变,道:“如你所言,朕的手段还是太温柔了些,告诉黎丁,带头闹事者严惩不贷,绝不手软,朕今日已丢了脸面,不可再丢了权力!“

  “是!奴婢这就去!”老太监急忙转身便走,忽的想起了什么一般,又折过身来道:“皇上,那个叫沈傲的人,该如何是好?”

  黎利眉头一挑,道:“此人胆大妄为,若此风一开,朕这皇宫还了得,念此人一片丹心,今日这奏折朕留下,人回去就算了?”

  老太监摇了摇头道:“只怕有些困难,此人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之前,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所以奴婢看,此人这次豁出性命来,想要让皇帝纳谏,从而放了阮老大人?就这么让他回去……?“

  “没用的东西……?“黎利骂了声道:”他这是想作比干吧,但别忘了朕不是纣王,杀是不会杀他了,他若不走,就关入大牢,一年不服,那就两年,两年不行,那就三年,三年不行那就五年,五年不行那就十年,朕就不相信,为了这么阮鹰他能把牢底坐穿了!“

  老太监得到了指示,匆匆忙忙的去了。

  宫门外,因鼓声的震动,京城外早已围了不少看热闹的人,虽说是天子脚下,是皇城,但一两个胆子大的主儿还是有的,当看到那漆黑棺材,早有人飞一般的传开了,一时皇城外好不热闹。

  与皇城外的热闹相比,皇城内反而安静了下来,人人都在望着皇城等待着结果,显得无比的紧张。

  与众人的紧张相比,沈傲反而显得无比的轻松,这奏折是他结合,胡、陈两朝以来的官场积弊,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六个方面提出改革的重大举措,可以说是穷尽二十年的心血,做出一套他认为切实可行的法子送了上去,除了想让皇帝着手整治外,最大的目的还是为了营救自己的老师,为此他不惜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写了重诏令的篇幅,臣闻君者,主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君不主令则无威,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无法,斯大乱之道也。

  臣看得旧规,凡各衙门章奏奉旨,有某部看了来说者,必是紧关事情、重大机务;有某部知道者,虽若稍缓,亦必合行事务,或关系各地方民情利病,该衙门自宜恭酌缓急,次第题覆。至于发自圣衷,特降敕谕者,又与泛常不同,尤宜上紧奉行,事乃无壅。

  盖天子之号令,譬之风霆,若风不能动而霆不能击,则造化之机滞而乾坤之用息矣。

  臣窃见近日以来,朝廷诏旨,多废格不行,抄到各部,既从停阁,或已题奉钦依,一切视为故纸,禁之不止,令之不从。至于应勘应报,奉旨行下者,各地方官尤属迟慢,有查勘一事而数十年不完者,文卷委积,多致沉埋,干证之人,半在鬼录,年月既远,事多失真,遂使漏网终逃。

  国有不伸之法,覆盆自告,人怀不白之冤,是非何由而明?赏罚何由而当?伏望敕下部、院等衙门,凡大小事务,既奉明旨,须数日之内,即行题复,若事了然,明白易见者,即宜据理剖断,毋但诿之抚、按议处,以至耽延。其有合行议勘问奏者,亦要酌量事情缓急,道里远近,严立限期,责令上紧奏报,该部置立号簿,发记注销。如有违限不行奏报者,从实查参,坐以违制之罪,吏部即以此考其勤惰,以为贤否,然后人思尽职而事无壅滞也。伏乞圣裁。这番话儿虽只字未提恩师阮鹰,但处处透着玄机,如一切视为故纸,禁之不止,令之不行”,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职责,朝廷的指示下来,各地方官反应迟缓,甚至有查勘一件事十余年也查不完者。文卷堆积,多数被淹没掉了(多至沉埋);可作证的人,一半都死掉了(半在鬼录),事情也查不出真相来了,最后使犯法的人漏网逃脱,这里或多或少对自己老师的案情有些了不满了,所以才会愤怒地问道:“国有不伸之法……人怀不白之冤,是非何由得明?赏罚何由而当?”

  ^^^^^^^^^^^^^^^^^^^^^^^^^^^^^^^^^^^^^^^^^^^^^^^^^^^^^^^^^^^^^^

  第二更送上,请围观,请订阅!

  ...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逍遥江山全本TXT合集